“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位先行者胡适和鲁迅, 在文化层面上, 如果说“激进”, 可以说是针尖麦芒, 没有区别。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两人从异类到异类到分道扬镳, 直至近乎为敌。按照官方说法, 是因为胡适逐渐被国民党反动派收买, 成为“勾结强权扼杀中国新势力”的“过河棋子”, 而鲁迅一直是个“苦工” ”。 “大众”一方, 坚决与强者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一个是向后移动, 另一个是向前移动。变得敌对, 难怪。但是, 如果将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以这种方式概念化, 例如教科书式的解释, 那将是容易的, 但肤浅的, 但肯定的。
       到现在为止, 《鲁迅全集》都可以买到了, 但是被删掉的文章和章节都不是少数。 《胡适全集》虽然也在市面上有卖, 但阉割的更惨。在“传承文化遗产”的婊子牌坊之后, 有一种“取其糟粕, 取其精华”的极卑鄙用意。不过既然东西已经放在那里, 鲁迅虽然没有特意标注“党主的蹄印”, 但也很难不想隐瞒。两人在文化层面有着共同的追求。都曾希望用文化改变民族性格, 然后在民族性格改革的基础上, 改变中国的政治。一个以诗歌为起点, 一个以小说为先河, 都从默默无闻中成名, 成为文化的“旗手”。文化是他们的现在是当务之急, 而政治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最初志同道合的人,

由于年轻时经历的不同, 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最终对政治的参与越来越深, 分道扬镳的命运早已注定。鲁迅早年在日本学医。原因是父亲误读了中医, 想学高级西医。然而, 在看电影的时候, 他受到了强烈的刺激, 明白了“治病重于治身”。于是他决定放弃医学, 追随文学“改造民族”, 但因为父亲的去世,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完全不信任, 对一切都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这时候, 他已经准备好面对所有丑陋的战争了。从始至终, 他从未跨出文化的层面。文化是对完美的追求, 所以他构想了一个“乌托邦”, 并以此为基础, 用医生的眼睛审视了自己的国家。不知所措, 他发现丑陋太多, 越暴露, 就越陷入绝望。
       终其一生, 他都在单枪匹马地与黑暗作斗争, 但如何找到光明, 他却没有找到生死之道。早年胡适就读于上海中华公学, 办《敬业传宝》, 读过梁启超、严复的文章,

认为自己的强项在人文, 只能走这条路拯救国家。在美国留学后, 他首先了解了农业, 但他对农业完全没有兴趣。只因二哥觉得文科太虚, 国学农业比较好。文学最后, 在一次“果树科学”的实验失败后, 他想, “我正在努力学习农业, 我是不是犯了很大的错误?……我仍然可以对这些苹果进行分类并通过测试, 但我对考试很熟悉。在那之后, 两三天之内——最多一周, 我就会忘记当时四五百种苹果的分类……所以我觉得学农其实是对我的个人利益……因此, 在我随后的公开演讲中, 我总是告诫年轻人, 劝告他们不要以社会时尚或社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未来选择的标准。”于是他不顾哥哥的反对, 转入文学院, 在那里学习了七年, 接受了完整的西方人文教育, 期间参加了包括美国总统选举在内的各种活动, 在“比美国人还兴奋”参与。从理论上, 也从实践上加强对民主制度的信念。两人在写作上有着相同的经历, 但胡适却没有文化责任感, 因为刺激。相反, 他首先服从了自己的兴趣。在学习的同时, 他将自己“完全西化”了。绝色美女, 一旦接受全面现代化的洗礼, 走上世界舞台, 必将立于不败之地。”他认定, 当今世界, 欧美式的民主虽然不完美, 但却是最好的制度。中国要想富强, 就必须有这样的制度。实行“全员西化”, 就是要改变现代化的方方面面。
       他的目的很明确, 他相信这个目标总会实现, 实现的道路也是确定的, 所以他的人生充满了希望。两者都是从文化开始的, 但鲁迅始终注重文化, 而胡适则更注重政治, 一个追求完美, 一个只想“不要太坏”。完美导致绝望, 而“还不错”总是激发希望, 两者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乌托邦”情节的鲁迅之所以寂寞, 是因为心中有“乌托邦”, 目光过于敏锐, 言语最不能接受。面对鲁迅,

中国是一个崇尚温和的国家。你能容忍像他这样深挖国情的人吗?更何况他是个完美主义者!人们开始围堵他, 当时想尽办法让他闭嘴, 直到窒息。鲁迅不断被刺, 不断用笔还击, 但越是反击, 他的内心就越是迷茫——中国的未来是什么?繁荣的共产党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吗?然而, 其名下的“左翼同盟”依然被“奴隶主”的上缴奴隶压迫。鲁迅虽然出于道德支持共产党的革命, 但他也怀疑他所支持的东西会导致他想要的“乌托邦”。他爱上了苏联这个新的“工农国家”, 在无法得到苏联真实情况的情况下对其赞不绝口, 但对它的文化专制表示怀疑和不满, 甚至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斯大林的十八层地狱。托洛茨基的文学思想。他不愿将宣传与文学划上等号, 所以在“左盟”中, 他总是“侧身”站着, 向前冲锋时, 也防备身后时不时射出的毒箭。无论是原奴隶主,

还是通过“革命”获得奴役他人权力的奴隶, 都无法容忍他。他同时面临两种压迫, 希望中国真正建立民主法制, 保障自由。胡适也是一个人。 .他的民主法治思想不被当权者或“革命者”所接受, 因此更难以影响这两个集团控制的人民。中国要么忍受黑暗, 要么在黑暗中进行更黑暗的破坏, 但很少有人愿意做光明的建设。革命先驱孙中山一生饱受打击, 但在他去世后, 却被党员描绘成“伟光正”的至高无上的完美人物。 .胡适批评这种以党专政取代家庭专政的行为, 被称为“反革命”, 几乎被“调查”;他的好朋友陈独秀创立了共产党, 主张在人民中进行暴力革命。 1925年, 北京抗议段祺瑞政府, 人民放火焚烧为段政府代言的《晨报》。
       陈独秀认为“应该烧掉”。胡适写信给陈, “《晨报》这几年提出的, 不管是在你眼里还是我眼里, 是对是错, 绝对不是。一个自称为之奋斗的人该烧死的罪。因为为自由而战的唯一原则是, 与我不同的人不一定是错的, 与我不同的人也不一定是为自由而战的唯一理由。换句话说, 每个人都应该容忍不同的意见和信仰。
       不承认与他人不同的人的自由, 不配为自由而战, 也不配谈自由! “自认为是人民代表的革命者怎么会听这种‘给反动政府开眼’的言论?由于德国和苏联的力量, 普遍形成了鼓吹‘专政’的风潮。在中国知识界, 朋友们都主张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与蒋介石私交甚好的胡适在与昔日朋友的辩论中几乎是一个士兵。改革, 他为了改革会向政府妥协,

但在原则问题上拒绝妥协。他的主人在马脚上。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中国对待鲁迅是“温和”的, 对待胡适却变得极端激进:要么全力支持反革命专政, 要么接受革命专政站在中间, 就是要面对敌人。《我的朋友胡适之》当时很流行, 但也是个笑话, 自称是胡适朋友的人很多, 但真正成为胡适的朋友却很少。像他一样。鲁迅不断的打架和揭发, 也打得筋疲力尽, 摔倒了。1936年, 在中国遭受内外侵略的时候, 他还不算老, 但他已经用尽了一生。自己的事迹。